“军队人数不能再多了!后勤供应太吃力了。”等到18个作战主力团的编制已满,李衡就找来诉苦了。
先锋军战斗力的提升,除了福利待遇的提高、严格的训练、纪律的严明和各种战术的先进外,最明显的就是武器装备的提升,尤其是冲锋枪、机枪以及迫击炮的普及使用。
比如远征军的那些老兵,拿着一支毛瑟和拿着一支冲锋枪的作战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东南亚多丛林的环境下,换装的m45式冲锋枪配合先锋军的丛林战术,怎么也比日本人的三八大盖犀利。
这些自动化武器带来的不仅是战斗力的提高,还有后勤的巨大压力。
前边有德国人在欧洲用mp38/40冲锋枪开出了一条胜利大道,国内怎么会意识不到冲锋枪的威力?只是囊中羞涩,后勤运输条件也达不到。
抗战结束后,在美国援助下装备上美械自动化的中央军很快就体会到了后勤运输条件的压力。现在他们只是眼热,就算美国人可以空运冲锋枪,他们也没钱买,也用不起。
提前抱上了美国金大腿,拔了几根金光灿灿的汗毛,超过六千万美元的贷款就足够让先锋军装备一新了。
毕竟中央军要养的人太多,不管吃不吃空饷,据陈诚说的,吃军粮的就有720万,而先锋军所有吃军粮的也不超过40万。
其中12万主力作战部队,5万军工人员,7万包括工兵在内的后勤人员,15万建设兵团。
但仅仅供应那三个师满编的12万部队的费用,就足以让中央军养出一百万军队来。
12万军队的武器装备比驻印军的英式或者美式装备还有精良,这都是用钱堆起来的。赵易他们不愁钱,美国人也不愁借,但弹药供给一直是个难题。
先锋军的弹药补给,尤其是冲锋枪弹药补给施行1+1+1制度。
就冲锋枪而言,就是训练出一个用冲锋枪的合格士兵需要用一个弹药基数的子弹,作战时候军队需要至少携带1个弹药基数的子弹,后方需要准备1个基数的子弹以备万一。
冲锋枪的弹药基数,先锋军采用了300发。训练时候用的子弹大多数是复装弹,可以不考虑,但其他两个基数的子弹却是需要新生产的子弹,避免战场上出意外。
“即使已经扩大了生产,受制于金属铜和火药的产量,我们也只能生产三百万发左右,火药还得考虑复装子弹的生产。”李衡在生产报告中,已经提到了三百万发这是现有条件下生产的极限,从年初的月产一百万发到现在的产量,李衡已经尽力了,至少到年底前没法再提高产量了。
八月份的战斗几乎把先锋军的存货消耗一空,不再继续打下去除了战略上的考虑,也有后勤不足的原因。
九月份加大了生产不过二百多万的产量,从美国人那里空运了三百多万弹药以及靠复装子弹支持,才缓解了弹药危机。
可先锋军12万作战主力部队需要的冲锋枪9毫米子弹仅仅每人装备一个基数,就需要三千多万发,就算其中很多人不装备冲锋枪,也需要两千万发左右的量。这还不考虑复装弹和后方储备的问题,也不考虑其他队伍的冲锋枪弹药消耗,更不考虑1+1+1方案只是最低标准,战场上的各种损耗会导致弹药消耗数量激增。
很多战事打起来,1个弹药基数就算考虑到了部分损耗,也根本不够。1个基数只能维持短时间的战斗,却没法维持长时间的战役。现在先锋军三面皆敌,也可能三线作战,全部队伍都会出击。弹药消耗就没法腾挪,消耗也远大于产量。
压制住了日本人的空中优势后,驼峰航线运输量不断攀升,不过还是受到了印度战事的影响,过去的9月份,运输量大约不到三千吨。
支持在国内和先锋军地盘上的美国陆航的油料、零配件和其他补给就占去了近两千吨,剩下不足一千吨主要供应国内,能分给先锋军的只有一百吨左右,相当于六七百万发子弹。
先锋军需要美国人空运支援的物资很多,也要考虑空军所消耗的油料和零配件问题,就算10月份以后驼峰航线的运输量还会增加,能补充给先锋军的子弹也不会太多,何况机枪用的7.92毫米子弹同样消耗巨大,基本上都靠美国人空运来支持了。
弹药生产的缺口巨大,运输缺口更大。
auzw.com
1个弹药基数各部队可以由各部队的后勤部门携带分配,运输方面早就定好了的,可后边供应的弹药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了。通讯不便、交通不便,指挥体系不畅通,战术方法不同,难以把弹药补给准确到位。有的队伍或许有剩余,有的早就打空了,尤其是新兵,初上战场一口气打光所有子弹的事情很平常。
比如防御战和追击战消耗的子弹就不一样。之前第2旅追着泰军攻城略地,差点把子弹都打空了,后勤却供应不上。幸亏泰军被打怕了,只顾逃命,不敢还击,日本人又兵力不足,耽搁了时间,否则这支部队处境就危险了。
地盘大了,阵线拉长了,现在送往前线的弹药就很困难,更不用说再启动大规模战事了。
这还是冲锋枪子弹一项,同样紧缺的还有机枪子弹、迫击炮子弹以及食品供应等,压得后勤喘不过气来。
先锋军的后勤系统已经是比较先进了,经过后世经验和详细计算优化的,就连各主力作战部队中,都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是兼职后勤人员,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输送,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资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劣,注定了难以支撑这么庞大的消耗。
就连美国人都因为供给和运输方面的事情头疼,而不敢大规模采用全自动武器,更不用说困守一隅的先锋军了。
先锋军的一场场胜利都是用金钱和大量物资堆起来的,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消耗的金山很容易崩塌把人压垮。
李衡也暂时没办法,只能削足适履,先提议减少军队的数量。
“军队不会再大规模增加了。我们条件有限,还是要贵精不贵多。”赵易给他吃了颗定心丸,但赵易的心里也满是压力。
在他看来,物资的匮乏还不如人才的匮乏严重。地盘扩大,地方政府需要维持,人才不足,部分干部只能从最可信赖的军队中抽调。军队快速扩编,军中本来就缺少嫡系人才,基础不稳,没法保证足够的战斗力。
“无论如何,首先要抓住军队,抓好军队。精兵减政,调整好队伍内部结构。”在雨季结束前,赵易需要稳定军队,迎接新一轮的大战。
进入10月份,随着各地军队慢慢稳定下来,八月份攻略泰国北部的封赏也随着先锋军的新一轮调整慢慢落实了下来。
最明显的就是赵易三人退出了具体的军队管理,卸下了三个师的师长,分别让位给了彭季淮、林瑞、郑大斌,算是补上了之前拉下的军功。不过军衔却都没有提升,除了徐公达提升了少将外,三人还是少将。
赵易三人也还是中将,职务都有了变化。
先锋军的军长没几个人提,赵易的司令倒是坐实了。作为先锋军的最高军事统帅,赵易还兼任着先锋军地方政府的主席,名副其实的党政军一把手。
李衡继续统管着军工、后勤,和赵易一起管理规模庞大的建设兵团。他还挂着一个先锋军水军司令的兼职,但对于只拥有1艘正规炮艇,3艘山寨版炮艇,兵力不足五千人的水军来说,距离海军梦还遥遥无际,平时更是低调的不显山不漏水的。
相对于先锋军寒酸的海军,先锋军的空军在空袭曼谷后威望更胜,在10月8日,先锋军空军获得集体表彰,提拔起了一大批人,先锋军的战绩也广为人知。
担任着空军司令的叶关总不忘笑侃李衡几句:“现在空军有了15个机场,3个空军基地,1个空军航校,人员最近也超过1.3万人了。你的那个海军还集中在一个水军学校里,挤不挤啊?”
先锋军现在已经建起了三所军校。
除了9月份设在万象的陆军大学外,还有同样设在万象的航空学院,以及早就建立起来的航海学院。
其中航海学院最为低调,建造的时间比其他两所学校都早,当初接收那批华人海员时,就已经筹建起了航海学校。地点也是建在孟夸,那时还没打下万象,借助法国人留下的海军俱乐部和那艘炮艇,搭建起了未来先锋军海军的架子,平时也不为人知。这一年多,陆军和空军都发展迅猛,唯有海军依然不冷不淡,守在孟夸,默默地训练着。
李衡这个挂名的海军司令,对海军现状也没办法,先锋军地盘不靠海,唯一能接触海洋的机会就是送国外去培训。
“很快就不挤了。”李衡和叶关打趣习惯了,这一次却得意回道,“我们很快就有真正的军舰,我们的目标将会是辽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