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易之其志不小啊!”郑介民感叹道。
胡志英中校没有搭腔,只是眼露好奇之色。
她的军衔是中央军给的,才升了中校没多久,想再跳到上校不可能,上边还有一大堆论资排辈的压着呢。想想和她同一时期的徐公达已经挂上了连美国人都认可的少将军衔,她心中免不了一阵阵的遗憾。
此时听到郑介民谈赵易的志向,忍不住想多听一听,或许还有机会。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郑介民轻声吟道,“统一了这些,无疑就有了一个国家的基石。”
胡志英一怔,脑海中不断思索这句话的意思。
先锋军前一段时间修路确实制定了一个道路标准,根据后世的标准分为了五个等级。
只是这个年代,这种经济条件下,没法谈柏油路和水泥路的等级。所以一开始,道路的宽度和车道就显得突出了,而不是材质。
从南塔到琅勃拉邦,再到万象,一直延伸到孔敬的1号公路,就是按照每车道宽3米的标准,采用了二级双向两车道的标准,路基宽度达10米,路面全程采用了碎石铺就的弹石路面,包括两边人行道。
先锋军生产的大量水泥首先应用于桥梁和特殊地段防护,弹石路已经是最好的标准了。
双向两车道也足够早期的卡车出现事故时不拥堵路面了,这个时代也别指望卡车随便超车。比起那些三四级的土路,这已经是性价比很高的高级公路了。
公路上有牛车,马车,还有大象,连卡车也是万国货,先锋军并没公布车轨标准。
车同轨的标准谈不上,但度量衡的标准,先锋军却早就颁布了。
基本上沿用国内了统一后的度量衡,即采用米制,万国公制为基础,调整的度量衡。
只有一点不同,尺的标准,没有按照规定为一米三市尺。
民国三十年代统一的度量衡很成功,但也有点瑕疵。在普及了米以后,尺的应用就逐渐消失了。那个无限循环的0.33的尺很少被应用,反倒后世为了出口,大量的应用起了英尺。尺的涵义除了出现在成语中,其余时候基本都被公尺和英尺取代了。
“确定尺的标准有两种方案。一个是鲁班尺,作为华夏古代建筑、家具、风水等各方面的尺寸标准,又和营造尺想通,我们可以保留和传承这个尺寸。营造尺标准多,鲁班尺标准也不少,比较靠谱的是46.08和42.9厘米两个标准,现在还很难决定哪一种更合适;再一个是就是选用古制,按人的尺寸来定标准,商制是16.95,周制是19.91,那些腐儒也说不上什么来。这两个都比较符合一开始按照人体标准。比如我现在,大拇指到中指约20厘米,从大拇指到食指约18.5,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熟悉?”李衡在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时候,最有发言权。
军工领域是最早统一度量衡的,全部都是标准的国际单位制,取消了英尺和磅的用法。
论到华夏古制,赵易最熟悉,但度量衡却也听李衡的建议。
“1.852公里就是华夏标准的海里,也是后世大多数国家应用的海里标准长度。用缩了万倍的尺寸当市尺的标准如何?有整有零也不怕,反正市尺早就跟其他度量衡脱节了,就算以后穿鞋量衣用手比划更方便。”李衡得意道,“就算人类走出地球,谈起度量衡来,作为以子午线和纬度为基准的尺也照样能应用下去。这个尺寸很吉利,一丈不过一米八五,后世可是很多都能达到大丈夫的标准。”
“难道堂堂七尺男儿只有不到一米四,郭小四都够标准的了。”叶关忍不住刺了一句道。
“就像老李说的那样,市尺已经跟其他度量衡脱节。完全可以先搁置,主推公尺。至于市尺,海里尺和鲁班尺可以先一起推行,时间长了人们自然会做出选择。”赵易也迟迟拿不定主意,决定把这些传统的标准先沉一沉。
牵扯到中药的两钱等单位,在没有重新实验调整的情况下,也需要依照旧例,先稳一稳。
所以先锋军的度量衡并不算完全标准。
想起高层中流传的一个消息,胡志英不由恍然,试探道:“普通话?”
auzw.com 郑介民说的这些,也只有普通话算是先锋军这边主动发起创新的统一标准。
“赵易之不仅要推出普通话,还要推出简化字。”郑介民哼道,“国内已经开始有文人讨论争辩了。前一段时间还有人埋怨他只扶持国内理工科,对文科师生关心少,没想到他用这种方式扶持,拉着众人来修改文字。”
“简化字?”胡志英吃了一惊,看了看郑介民不动声色的脸,小心翼翼道,“我记得教育部在35年就公布过简体字。”
她记得很清楚,当时她还在上女中,还跟同学来了一场简繁字辩论。也记得到了第二年,教育部又把这个方案收回了。
“赵易之这一次准备改得更彻底。”郑介民还是哼道,“已经圈定了三百个字,变得太多了。”
胡志英不敢插话,在旁默不作声。
“不过,赵易之不是那些要全盘废了汉字的疯子。他这一次改简化字,倒是遵循历史,崇尚古意,重神而轻形,也不算过分。”郑介民继而又夸一句。
他是真心实意的夸一句。
很多简化字改了以后,反而更贴近原本的意思。比如大众的众字,随从的从字,意思一目了然,更符合象形文字的本意。
一些简化字公布出来时,遭到了一些遗老遗少的强烈反对,但赵易联系了郭沫若等大家,抛出了一份甲骨文对照,其中赫然有不少简体字。
“文字之道,道法自然。”郭沫若人品先抛开不谈,文化水平却是很高,赵易请他作了几篇文章,倒是一下压住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普通人不了解其中的背景,只觉得国内文人闲的没事在打嘴仗,郑介民这样的特务头子却明白背后是先锋军在推手。
“让那些文人有事做,总比没事做要好。忙着搞文化,总比闲着骂政-府要好!”老蒋对先锋军在背后的动作不以为然,至少没有妨碍到国内,反而吸引了文人火力,减轻了一些麻烦。
有了老蒋的定论,国内对这样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有识之士却都明白先锋军这样做背后的深意。
“赵将军真要建国?!”胡志英心中乱成一团。
她早就明白了,先锋军以后肯定要建立一个华人政权,毕竟已经上百万的华人,十几万的精锐部队,足以在南洋打出一片天地。她现在也明白了,这又是推广普通话,又是改良简化字,若不是建国,就纯粹是闲得扯淡了。
郑介民沉默半响不语。
胡志英惶恐不安时,他才轻声道:“组织派你来这里,是对你给予厚望。为了避免你引起太大的注意,也不适合给你提升太高的军衔。等你荣归时,组织自然不吝奖赏。”
胡志英俯首不语,心中却是不以为然。
情报部门军衔很难提升,情报头目戴春风现在也不过是上校军衔,她现在的这个中校军衔还是为了跟先锋军联系方便才授予的。就连作战军队中,一样是按资排辈难以提升。
这也是她羡慕先锋军这边的一个原因,先锋军白手起家,上边没有那么多公公婆婆,只要有功劳,就能稳步提升。真要论资历,她早就跟随先锋军,尤其是先锋军的情报部门中,没几个比她资格老的,连她教出的一些学生也已经身居高位了。
若真是南洋那群土著建的国家,她绝对不屑参与,可先锋军是她一路跟随看着长大的华人政权,她心中总有些不甘心。
“语言要跟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简化字改革也势在必行。”赵易越推行扫盲越觉出了简体字的重要性。
不说三人中,只有赵易熟悉繁体字,一不小心公文都容易看错。就是军队扫盲和现在的移民扫盲中,记忆和书写繁体字的难度和简体字差了很多。
“现在我们大力推行扫盲,如果扫盲成功,到时候已经认字的那些人可能都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简体字的改革。他们中或许会有很多先锋军的元老,你们觉得现在推广容易还是以后等他们成了气候再推广容易?”赵易这一次态度很坚决,“所以既然我们先锋军普及文化知识要趁早,简化字改革更要趁早。”
“简化字推行,断开了腐儒的陈词滥调的根源,暂时隔离了那些繁体字的陈旧知识,形成一个思想和文化的空白区,可以更轻松的抛弃那些糟粕,有选择的挑选出精华,重塑三观。”赵易对李衡和叶关解释道,“至于那些传统文化,也不会就此断绝,而是暂时搁置。只要把文化知识推广出去,做好基础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自己就有了判断能力,可以更容易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否则让一小撮掌握知识的人来继续操控传统文化,还不知道屁股要歪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