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7章 运煤的万吨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呜!”一声蒸汽长笛在加尔各答港响起,一艘万吨巨轮的身影缓缓驶来。

对于这座印度地区最大的城市,繁忙的港口内,这样的场景很平常。虽然胡格里斯河航道的泥沙沉积的沙滩越来越多,阻塞航道,让万吨以上巨轮进入港口越来越困难,却挡不住加尔各答蕴含的种种商机。

利益是困难挡不住的。

“来了,是我们的船。”冯如山回头大喊了一声,身后的码头上立即沸沸扬扬,更加忙碌了起来。

整个码头都被先锋军麾下的白手套掌控了,日本人攻占加尔各答后重新洗牌,让先锋军有了从那些传统势力手中拿下码头的机会。虽然只有一座,在整个加尔各答港口,也是极为显赫。

靠向码头的巨轮也很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船是众人都熟悉了的胜利轮,二战时就见多了的,但桅杆上飘着的红色旗帜却代表着特殊的含义。

这是东联国的船,不能轻易招惹。

那些想趁乱在码头上和船上找事的人最后要么跑路,要么消失,连海上想对东联国船只下手的海盗都被直接灭了3支。

后世的海盗难剿除了背后各方势力扶持外,海盗和普通平民掺杂在一起也是难以下手的一个原因。但现在这几支海盗还没强大势力来扶持,也没有大规模展开寓盗于民的战术,对海盗的一些手段也没有一些人-权圣母跳出来嚷嚷,杀鸡骇猴的手段总是容易些。

巨轮越靠越近,已经模糊可看到船舷上的几个暗红色的汉字。

“是谭江号。”码头上有人高呼道。

码头上一阵欢呼。

先锋军的万吨货轮以华夏国内的河流为名,每一条商船都是一条流淌着财富的河流,也是跨越大洋连接其他地方的纽带。

印度华人中以粤省四邑做木工的数量最多,他们建造了印度很多港口码头,在加尔各答港口华人势力中最大。先锋军往返印度的万吨轮中有西江号和谭江号,让他们见了更加亲切。

“这个码头还是太小了,要是哈尔迪亚新港区建好,西江号和谭江号就能同时停靠了,或许还能看到其他家乡河流的名字。”冯如山心道。

目前这座码头是日本人在这里时新建的,匆匆建造的规模有些小。加尔各答旧港本身就受到了河港的天然限制,万吨轮进出困难。

未来和加尔各答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先锋军干脆把后世加尔各答的新港位置给圈定了,暗中推动着当地政府开设新港,并进行了部分投资。正在规划中的新港有两座码头都是先锋军白手套的。

以后先锋军需要的码头会越来越多,单单加尔各答航线上,先锋军就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十几艘万吨轮。

先锋军一直都在购买美国人处理的自由轮和胜利轮。

这些战时急就建成的货船,很多人都不看好它的质量。在危险的欧洲航线上,面对德国群狼,很多船本来就是打算一次性的,美国人也不指望它的质量有多好。

但谁也没想到,这些创造了24天下水,10天舾装奇迹的自由轮竟然很抗造,一些自由轮竟然用到了七十年代。

美国人现在正废铁价甩卖,如此一算性价比超高。

先锋军陆陆续续的已经购买了218艘了。

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就是因为这些急就品中真的有不少质量差的,才用一两年,就有漏水和变形等问题出现。一些船的舱门都变形的打不开,据说自由轮上的水手们总结出了睡觉不关舱门的经验,万一沉船可以很快逃离,不至于被舱门关死在铁棺材里。所以要从美国两千多艘自由轮中挑出质量好的来。

先锋军的船舶专家和技工们可是费了两年多才选出了二百多艘质量最好的,就连对英法作战时都没停过。

前前后后花费了一亿多美元,其中包括两条廉价处理的生产维修生产线,分别安置在了仰光和曼谷。

二百多艘自由轮和胜利轮的取名,多河流的粤省就能分配到十来条,很有可能再多一条有冯如山熟悉名字的船。

冯如山是印度华裔。

二十世纪初就随着父辈来到了印度,从一来就安置在了加尔各答。

这里的华人数量最高到了2万多人。在经过日本占领和先锋军建国后,华人数量锐减。

印巴孟三方在加尔各答闹得很厉害,而不远就是先锋军,很多华人选择了搬家,搬到吉大港,甚至跨过了马六甲海峡。

auzw.com

冯如山也曾犹豫要走的,被先锋军找上门来后就继续留在了加尔各答港。

粤省的木工在印度有行业优势外,还有客家人的皮革和制鞋。

印度很少有人制革,除了气候的因素外,制革被印度人当成贱民做的工作,客家人很轻松的就占领了印度很大一片市场,印度华人在加尔各答的塔霸建起了唐人街,小小的塔霸成了印度三大制革中心之一。先锋军插手后,华人制革份额更是占了印度半壁江山。

这里的华人数量还是在减少。吉大港甚至恒河以东的一些城市都能找到差不多的工作,而且机遇更好。

老华人走了,又有新的华人到来。

新华人的工作更多样,还更多偏向了管理,冯如山就是这个码头的管理者之一。每天有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以及黄麻、棉花等运走,其中过半都是运向东联国。

东联国一方面缺有素质的劳动力,一方面也面临着劳动就业的安置问题。

纺织业等轻工业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安排女性就业的绝佳途径,除了满足本国需求,还能不断创造白色外汇。

就算东联国国内还是男女比例不均,女性偏少,但先锋军从日本和欧洲搬来的纺织机械也弥补了人员的不足。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日本重点发展了钢铁、造船和纺织业,先锋军也重点搬迁相关设备,搜集相关技术。

机器设备有了,热带气候偏多的东南亚却极少产棉花这种亚热带作物,也不产生丝,一切只能靠进口。

蚕丝东南亚也生产,不过规模不大,先锋军只打算稳步提升产量,确保国内自产自销,并不打算扩大规模,这样容易冲击到华夏。

纺织业的重心就偏移到了棉花、热带植物纤维和化纤上。

热带植物纤维需要研究,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黄麻和蕉麻。蕉麻东联国自产多,这种马尼拉麻最多的产地还是菲律宾,而黄麻最大的产地是印度。赵易制定纺织计划的时候,干脆就近利用这些资源进口来搞深加工。

而解决穿衣问题的重点在化纤产能极为低时,还是放在了棉纺织上。

以后很长时间内,华夏在穿衣方面都是弱项。西方世界对华夏经济封锁,华夏有限的土地需要优先种植粮食,棉花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本国庞大人口的需求。

赵易想就此做一个有益的补充,才优先发展棉纺织业。

自家棉花资源不足不要紧,现在紧靠印度这个世界棉花大生产基地,从埃及和土耳其进口棉花也更方便。

仰光和曼谷、西贡是现在先锋军三大棉纺织中心,都是靠海,充分利用原料进口优势。尤其是仰光,运输成本更低,先锋军五大纺织集团都在这里设厂,东联国目前有54家棉纺织厂,这里就占了17家。

去年先锋军从印度进口了27万吨棉花,在仰光就消耗了12万吨。

今年印巴孟分治,棉花产地被分割,出口就需要分别洽谈。印度地区纺织生产消耗已经成为大头,加上新政府提倡发展粮食生产,出口量不断减少,这几年平均不过五六十万吨,多了先锋军这么稳定的大客户,出口才略有提升。

东联国今年在印度谈到了38万吨的进口份额,加上美国运来的16万吨,已经基本满足本国棉纺织设备的正常运转了。

但印度棉花还是东联国进口重点,毕竟印度棉花比美国棉花每吨便宜近一百美元,运费也少了很多。

眼看着出口额已经超过了一亿美元,棉花逐渐成了印度出口东联国的最大商品。

冯如山不是负责装载棉花这样的白金,而是煤炭这样的黑金。

在越北、婆罗洲、巨港等地的煤炭得不到安全开发的情况下,东联国其他地方还是比较缺煤。

各地小煤矿不少,但不利于大工业生产应用。这里地处热带,不需要考虑取暖,但动力煤、焦煤的用量与日递增。

从日本和欧洲搜刮来的机器,很多是蒸汽机动力,火力发电厂也是以煤炭为主。

东联国无烟煤富裕,动力煤和焦煤却偏少,尤其焦煤,幸亏旁边有个印度,自家煤矿上的煤炭资源出口成本比在东联国本土开采成本还低。

这艘谭江号胜利轮就是改装的运煤船。

运往距离三百多海里的吉大港直接用千吨船往返更方便,但曼谷、西贡等地需要煤炭,长途运输万吨轮会更合适一些。

这样主营印度航线的万吨运煤船现在有12艘,铁矿石船有6艘,还有5艘其他类型的矿船,加上棉花等其他万吨杂货船,先锋军投在印度上的运力,仅仅万吨轮就已经有47艘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