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5章 良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多年的老把式不如新把式了!”韩老帽缠起了烟斗,一边慢慢塞入扎着武装带的腰里,一边长叹一声。

“老帽,啥新把式?”旁边的徐老头莫名其妙。

韩老帽摘下头顶的军帽,露出已经秃了大半的花白脑袋,使劲挠了挠,才扣上军帽,下巴翘起,朝着银幕努了努。

徐老头愣了半响,才明白过来是电影里刚播放不久农业知识。虽然才二十分钟,却讲的很详细,一些方法也跟国内种田方式不一样,起码和韩老帽这个种田老把式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俺在家里时,一亩地能收三四百斤麦子。”对别人的质疑,韩老帽常常端正了帽子和别人吵几句。

韩老帽戴帽子已经三十多年了,他爹临死前就只给他留了个狗皮帽子,那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家里那条大黑狗死后留下的半张狗皮做的,另外半张狗皮被逃荒时设卡的军爷拿走了。那顶帽子他戴了二十多年,毛都掉秃噜了,皮子也破损的没法补了,最后只能凑成半只手套。

接下来这些年,韩老帽换了好几顶帽子,最实惠的是军帽。国内好几路军队的帽子他都戴过,有的是捡了死人的帽子戴,也被拉过壮丁真当过兵。

抗日战争打完,他就跑回了家乡,但家里没几个亲人了,眼看着国内再次动荡,他选择了继续逃,想起军队中他们提过的先锋军,为了能获得一块一年三熟的土地,就数千里奔波,来到了东联国。

在这里同样没有参军的他,还是在农场中戴上了先锋军的军帽。

绝大多数移民没几件好衣服,作为低保福利待遇的一项,先锋军三年之内可以免费提供给两套衣服。

最方便的衣服就是军服,有足够的储备还结实耐用。

“谁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军队?”就算是简化了很多配件,让很多国外特工也看得眼晕,虚虚实实间一直猜不透先锋军有多少军队,也难以判断先锋军主力所在。

或许前几天在农场中还是一群穿军装的老百姓,说不定过几天就换成了一群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了。

当兵打仗超过三年的韩老帽拿起枪就能当一名民兵,他可是必须得参加民兵训练,周围并不安定。不过他更喜欢种地。

他自夸的没错,在周围土地一般亩产一年二三百斤的情况下,他能在靠天吃饭的田里收获三四百斤。

这是一年下来一季多的产量,种了麦子还能种点豆子红薯什么的总产量,单纯一季他自觉能种出三百斤的产量。听闻有一年能种三季三熟的土地,他就想过,能否一亩地一年收一千斤?

“这里只种稻谷!”也有人打趣韩老帽。

“稻谷俺也会种,能收五六百斤。”韩老帽不服气道。

稻谷收获的比麦子更多,韩老帽种过一回,给长官种的地,辛苦了两个月还没有收获就打仗离开了,也不知道产量如何。但他听别人说过,一年能收五百斤,不妨碍多说一点。也不是吹嘘,他自觉要让他细心伺候,产量绝对要高一点。

“这算什么?人家一年能收一千斤。”四十岁的韩老帽在农场里真的像个大爷,对很多人都冷着脸,让有些人看不惯。

“一千斤?这么好的地,这么好的天,那么多水,还能一年收三回,还有那什么肥,让俺俺也能。”韩老帽立时瞪眼道。

“人家不是一千市斤,是大斤,一千公斤,也就是那个一吨稻米。”先锋军公布的这些度量衡新单位移民们也慢慢熟悉,经常和老标准一起混用。

“一吨稻米?不可能!”韩老帽没成家,最近大半年全花在种地上了,对这边的耕地也有了一个大致概念,若是操作好了,一年千斤他能完成,但再翻一倍,打死他也做不到,也不相信有人能做到。

“咋不可能?电影里都演过了,就在曼谷那边。”

“电影?”韩老帽愣住了。

他昨天在值班,自然没看到农场放的电影,今天才准备看的,没想到听到了这么个消息。

到了傍晚,韩老帽早早地就赶来了,看着一群孩子打闹,还看到至少三对男女的身影隐没在远处的丛林中,好不容易等来了电影放映。

auzw.com 幸好这些农业纪录片都在放在主片最前边放映,还是和昨天一样的内容,韩老帽终于等来了他要看的东西。

“筛选良种、化肥、科学管理、试验田?”之后几天里,韩老帽一直在念叨这几个他似懂非懂的名词,还有一些词他根本没记住。若不是放映队下一场距离这里比较远,最近因为附近庙宇更迭产生的动荡让周围不大安全,他肯定会跟着放映队再去多看几场。

“筛选良种?”他知道良种的重要性,每年都会选饱满大粒的留种,可啥样的才是能产一吨粮的良种呀?

“杂交水稻我们可以研究,但不适宜现在推行。”赵易把李衡提出的杂交水稻计划压了下来。

“为什么?”李衡有些不解,他派去海南原来发现野败的地方没找到。

这也不奇怪,后世发现的有可能是异变的,也有可能是鸟兽携带过去的种子新长出来的,早了这么多年没发现也是正常。正当他准备加大人力物力,扩大搜索范围,赵易却给了他一个提醒:

“杂交水稻伟大不伟大?伟大。杂交水稻好吃不好吃,说实话味道一般。但后世华夏粮食不足,我们要解决温饱问题,在特殊情况下一旦欠收和灾害,还得考虑生存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解决粮食多少的问题。产量才是第一位的。后世华夏解决那么多人的温饱,除了化肥的普及和水利基础建设不可抹杀的功劳外,杂交水稻的高产功不可没。就冲这个,我们也必须要研究。但现在的主要精力不能放在这上边。”

“现在?”李衡原来的计划确实要快速推出杂交水稻这样的神器的,不止考虑东联国这边,还考虑到华夏那边,等到新华夏建立,这会是给那边的最好的礼物。

“你觉得我们现在缺粮食吗?”赵易反问道。

“不缺。”大量杂粮的种植以及以粮为本的政策,让东联国人不愁吃喝,就连当地的懒人都能饿不死,更不用说有低保依仗的华夏移民了。先锋军今年已经安排了出口三百多万吨粮食的计划,新建粮仓的速度赶不上储备粮增加的速度。

“可华夏缺粮,缺口还很大。”李衡低沉道。

“我这里有份数据,华夏在36年的谷物产量应该是最高的,大约1.5亿吨左右,现在收到战乱影响,去年估计值可能只有1.2亿吨左右。等到新华夏建立,粮食产量还会提高,人口估计不会超过5.5亿吧,毕竟原来建国初统计也就在5.4亿多人。如此真平均下来,每人年消耗粮食应该不会少于230公斤吧?考虑到现实影响再缩水,靠这个干体力活是不好支撑,但已经保障让人饿不死了。”赵易道,

“事实也是如此,新华夏建国后有了政府强有力的组织调运和救济,大部分时间内,你可以说华夏穷,吃不饱饭,却极少有人再饿死。

所以华夏除了在面临巨大天灾和特殊战备时,大多数时间对粮食的数量需求并不是很急迫,并不需要我们伸手太多。

华夏自己能组织恢复生产,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粮食生产最高产量并再创新高,才更实际。

这其中也包括解决肥料和良种的问题,以及兴修水利的问题。我们先在这些方面给华夏做个好的示范,总比华夏盲目去摸索更好。

单就良种而言,正常筛选出来的稻种,我想也会更受国内欢迎。”

“正常筛选?”李衡听出了赵易在这几个字上面的强调。

“杂交水稻可是有个特性,种子没法自然留种。用别人的种子,你放心吗?春秋吴越争霸中的粟种蒸熟的事虽然不知真假,但老祖宗肯定早就注意到种子危机了。”赵易点破道。

“我们可以把种子和技术都给他们。”李衡急道。

“短时间内,我们就能肯定杂交水稻的有效性?没有一二十年的摸索,谁敢保证这样的种子不会出问题?历史已经变了,我们的杂交水稻性能不彻底摸透,你放心这样的种子早早推出去?”赵易道,“别忘了之前的香蕉灭绝事件,单一的品种谁知道其中的风险有多大?没有摸透杂交水稻的属性,万一一个特殊植物病毒下来,造成的灾难可就大了。

粮食这么重要的东西,最忌讳单一性,就像爱尔兰的土豆灾荒。宁愿多几个品种,多几种选择,哪怕产量低一些,也比那种毁灭性的打击要好。

后世杂交水稻产量再高,也没见都种这个。粮食安全不止是数量上的安全。

现在技术还没有那么完善,若是杂交水稻表现太好,挤没了一些当地原种的生存空间,还不知道会损失多少。

物种多样性亟待建设。

华夏国内很长时间内主要需求还是产量,很难说能保障当地一些低产量原种的生存。还是多留出一些时间,我们多做一些研究,尽量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好。杂交水稻不是不研究,而是需要研究很长时间,不着急大面积推广。

无论是华夏国内还是我们这边,充分筛选抵抗风险更高的当地原种,健全良种体系,在水利和肥料上多下点功夫,科学管理,产量已足够我们的当下需求了。

就算华夏那边人口再多些,难道我们这块粮食丰产地的地盘还担不起华夏后花园的名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