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4章天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你们真运来了?”余青松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开箱后露出来的镜片,走过去仔细端详,心中万分激动。

“这就是那台琴岛天文台的320毫米折射望远镜的主镜,还有那边160毫米望远镜的镜头。镜体关键设备我们正在订购,很快就能组装起来。”李衡解释道。

抗战一起,刚刚建成的琴岛天文台的折射望远镜就不得不把主镜拆下运去了后方保存,静静地等了8年才回到琴岛,直到下世纪还在用着,倒是160毫米镜头在抗战中丢失了。为了请到余青松,李衡提出了给他建造一座天文台,想到的就是利用这个后世在琴岛旅游时听说到的事情。

不怪他舍得下本钱,余青松是去年先锋军能请到的位数不多的名人专家。

余青松也没想到李衡的承诺会那么快就能实现。他当时得罪了人,被人以没有在国外进修为由,辞了天文研究所的所长职务,现在研制光学仪器和教学仪器。李衡去请他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先锋军是哪里的队伍。不过先锋军很有诚意,掏钱给了赞助,并提醒他了43年2月份的那次日全食。

这次赞助可不仅仅是送钱,还送人,护送他去了一次东北,这次日全食在华夏可是只有东北地区能观测到。正是这一次日全食的观察数据,让他得以完成一篇论文,驳斥日本人发表的东京观察日全食的虚假报道。

先锋军快速崛起,不断壮大,他都看在眼中,先锋军给他的待遇也不低,可他心中还是忘不了国内。日全食的人情,他打算帮助先锋军到抗战结束,没想到李衡又送来了一个大人情。琴岛的这部320毫米望远镜可是华夏此时最大的折射望远镜。

“你们怎么弄来的?”余青松不由问道。

“蒋右沧留在了京都伪政权那里,这些运到后方的东西很长时间不用,看管就差了些,都差点丢了部分。我们直接买了下来。”李衡淡然道。

现在有些正牌的教授吃饱饭都困难,只花了一点小钱,他就买到了这些别人眼中暂时没用的东西。

“唉!”这一段时间一直奔波国内的余青松自然知道国内的情况,忍不住长叹一声,良久后才道:“国内有些同僚生计维艰,望将军扶持一二。”

他想到了周祥生,那个返回战火笼罩的紫金山中,带出两台天文摆钟的技工,在兵荒马乱中独自一人带着二十多斤的摆钟徒步走了三个多月,才追赶上队伍。那时叫花子的模样,他永远也忘不了。体力和精神都已经消耗的周祥生第二个月就病亡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己减半的国难薪中,每月拿出40法币补贴周祥生的妻儿。可现在40法币顶什么用?

37年抗战爆发的时候,40法币还能买一头小牛,现在还买不到半只鸡。想到自己缩水的国难薪,他也唯有一叹。

“明天我就去寻找合适的天文台址。”既然先锋军摆出了这么大的诚意,余青松也唯有报之以诚,不敢说要留在先锋军一辈子,至少帮着建好一座天文台,理清各种天文数据还是能做到的。

“其实我们选好了一处地方。”李衡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

要让余青松挑选,肯定是挑选海拔高的川矿高原。后世老挝没钱摆弄这些大的天文台,但川圹高原位置不错,老挝最高的山海拔2817米的比亚山应该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可川圹高原已经被李衡规划为工业区,若是考虑到以后的大气污染,附近建天文台就不合适了。

“哪里?”余青松感兴趣道。

“清迈茵他侬山。”李衡脱口而出道。后世2012年泰国新建的天文台就选在了这里,肯定是经过详细计算和科学论证的,地方赵易都参观过,直接可以指定精确的地点。

“那不是日本人的地盘吗?”余青松直接忽略掉了泰国人,疑惑道。

“年底就是我们的了!”李衡信心十足道。

“你们要攻下清迈?”余青松惊喜道。待在先锋军有个好处,就是经常能听到胜利的消息。

“雨季过后,我们会再次向外出击。”李衡说得很干脆,却没有泄露出什么机密。就连日本人都明白,雨季后先锋军肯定还会向外出击的,尽在咫尺的清迈只是其中一个方向。

“好,好!我这就安排人员先编制今年的航空历。”余青松心中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先锋军,与军事有关的就是航空历了。

这个年代飞机飞行,还没缺少雷达指引,也没有卫星导航,靠观测天体定位指引就缺不了。不仅仅是夜间,清晨和黄昏,有太阳月亮和金星等明亮的星星作为参照物,也能确定位置。老挝和南京的时角和赤纬必然不同,得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因地制宜的编制。

auzw.com 航海同样对天文很依赖,可老挝深处内陆,余青松一直以为先锋军没海军,丝毫没提航空历的事。

“我们下一步大规模发展农业,历法书将作为一个重点。”李衡略一沉吟,直接说道。

叶关现在正在组织人手攻克飞机无线电定位的难题,航空历也有美国人提供的资料,并不是很着急,对于先锋军来说,关于农业的历法才是天文方面最急需解决的。

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靠经验种地,那些不识字的老百姓很多时候只能依赖代代相传的历法。历法长期以来也一直掌握在天子手中,观察天象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都是皇帝派人专管。社稷之祭不仅仅是告之于天,其中一部分作用也是提醒百姓到了历法规定的农忙时间了。

很多目不识丁的老百姓都能背诵二十四节气,可这二十四节气到了老挝这地方,就有些不好用了。

若是有老农,只记得江南四月种稻,却不知老挝有些地方,春节就可以种,有些地方五月份也可种。种的早了晚了,都容易因为日照和降雨的问题,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对那些不识字的老农,手把手的讲解不现实,朗朗顺口的历法就成了普及标准。

天文的作用,就是先定时节,公历农历都各有不同。

“可以!”余青松明白历法的重要性,点头答应,“不过我需要气象学和农学的专业人士一起合作。”

历法可不仅仅是天文学,气象学甚至气候学,以及农学都混杂其中,相对专业现代天文学的余青松对此可不是很精通,不像他的伯乐高鲁自己就编制出个长春历。

“没问题。”李衡笑道,“竺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吕炯吕先生,他擅长农业气象。我们还邀请了赵九章博士,进行天气预报研究。”

若是没有李衡去年在重庆的挖角,吕炯今年年初就已经成了国内中央气象局的局长了。现在纵使得不到太多支持,第一任局长黄厦千还继续干着。

先锋军给足了资金支持,还有各种气象仪器设备,以及许诺的气象普及网,让吕炯动心了。

赵九章却是被李衡勾引来的,后世的天气预报众人皆知,卫星云图,气球预报,甚至赵九章自己的行星波不稳定概念,李衡都能扯两句,被赵九章引为知己,在李衡提出大力资助他的研究时,他也就跟着来了。反正先锋军这里是抗战前沿,不是在后方享受,谁知到了这里,物质条件和研究条件比国内还好,一些科研专业设备甚至需要美国人占用宝贵的空运额度送来。

“农学专家,我们邀请了丁颖丁先生。”李衡又道。

学自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丁颖虽然不是博士,却实打实的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在1926年就用野稻和栽培稻杂交。此时华夏农业专家不少,但南洋地区主要以水稻为主,李衡特意把丁颖请来。

丁颖也愿意来先锋军这里,栽培水稻需要时间,华夏一年三熟的地方差不多都被日本人占去了,有老挝这样适宜之地,又有李衡拍胸脯承诺的研究资金,他不介意亲自前来为农学院开辟一块试验农场或者再开一所分校。

“曹诚英女士也愿意过来。”李衡想了想,还是又说了一个人名。

“哦!”余青松恍然。一看就听过她和胡适的八卦。为情所困的曹诚英没当上尼姑,有了先锋军这个变数,愿意来老挝这边散散心。

有人来,李衡就乐意,何况这位还是后世的马铃薯专家。

“人手够了,就可以开始测量计算了。”余青松是实干派,说干就干。

“等一下,余先生。”李衡还是提了一句,“测量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有大量的学徒可以完成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不至于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上边。记得我曾经绘制的那副草图吗?我邀请了龚祖同先生来和您一起完成。”

“哦!对了,那个望远镜,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一提到这个,余青松立即兴趣大增。

当初李衡邀请他的时候,也下了个诱饵,就是马克苏托夫望远镜。

1944年才被苏俄人发明出来的这种望远镜,既然荷兰人都独立发明出来了,水深的当然可以让华夏人也在其中畅游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