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5章两个熟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余青松跟着李衡继续留在南塔新城,等待各路专家上门。

琅南塔作为先锋军之前的中心,由于华人集中,人员越来越多,不断扩大城区面积。赵易特意另建了新城。

此时的南塔城因为地势较低,经常受到洪涝灾害困扰,在越战时期遭到大规模破坏后,才在7公里外的高地上另建了一个琅南塔城,属于先锋军的核心地盘。

先锋军的部分军工就在新城,单薄的科研力量也部分设置在新城。

之所以是部分,还是担心日本人的空中轰炸,其他部分都散布在周边的山谷丛林中。随着先锋军地盘向外开拓,也有部分逐渐迁移向新开辟的地盘上。也同样因为先锋军地盘外扩,使得日本人的轰炸在后方减少,南塔又逐渐集中了部分新组建的部门。这里毕竟靠近国内,不少国内来的专家更愿意待在南塔。

余青松待着的几天里,就见到了两个熟人。

一个是谢家荣。

身上兼着国内职务的谢家荣只是跟先锋军合作。

不过闲谈中,说起了在万象周围探矿的事情,还是激动不已:“我们根据李将军提供的情报,已经发现了一处大煤矿。”

李衡用一个煤矿就把谢家荣钓来了,他却还没有提供铁矿的资料。

新发现的万象周围的博昌煤矿不过数千万吨的储量,只要储量保密,挖一点半点的小煤矿对日本的吸引力并不算大。川圹附近的铁矿却是数亿吨的高矿石品位,难保消息泄露后引来日本人的贪婪。反正后世李衡就去参观过那座铁矿,知道准确地点。也已经秘密采集了部分矿石样品送去国内让人分析和设计冶金方案。

“冯淮西也来了。”谢家荣还提到了冯景兰,这个时代的学者是精英交易,人数并不多,拐着弯就能认识人,“他一直在研究西南三省的铜矿,李将军请他来研究一下上寮的铜矿。据李将军的提供的消息,川圹附近有铜矿。”

先锋军现在只在芒赛开了两个铜矿,产量太低,李衡也没办法,没有机械化设备,人手又不足,老挝储量丰富的铜矿都在南方,只能在川圹先再开一个矿,等到人手上来了多点开采。

其实现在先锋军的地盘上,探勘的不止这两位。李衡答应了提供给常隆庆再次勘探攀枝花的资金扶持,他也跑来跟先锋军合作,带着助手殷学忠在万荣附近勘探。

锡矿、铅锌矿、盐矿也是先锋军勘探的重点。

除了矿产勘探外,还有交通勘探。

“我们的根据地大了,可交通联系越来越不方便。只有交通方便了,联系才方便,才容易机动灵活的发挥出我们军队的最大优势。”赵易从很早就强调过交通问题,现在更是把交通列为根据地发展的重点。

根据地三面皆敌,军队数量有限,就需要快速调动,可根据地现在的交通情况是一团糟。

老挝一直没有铁路,在后世李衡他们建造的高铁前,只有泰国在老挝的一段3.5公里的过境铁路。正规的公路后世也没几条,现在更不用说,此时雨季更是糟糕的难以通行。最可靠的反倒是水运了,不过因为湄公河上一段段的险滩和瀑布,水运通道无法全线通航,若是指望水运一段段倒过来,仅仅速度一项就把什么优势都磨灭了。

赵易往返万象和琅勃拉邦,只能靠l-5联络机,李衡也经常需要往返琅勃拉邦和南塔,叶关更是到处乱飞,指望飞机不安全不说,还特别费油。

驼峰航线运量减少,芳县石油还没有开采出来,不多的油料只能用于应急。

“我们现在急需打通南塔到琅勃拉邦再到万象的便捷交通。”在攻克万象前,赵易就考虑交通的问题了,“我们也只能指望水运和公路。”

空运没油,铁路没钢,还是水运和公路的困难更容易解决。

从芒新到会晒,战前已经疏通了一部分,解决了不少后勤难题,但延伸到万象,长度多了好几倍,各地水文环境不同,难度更是增加了十几倍。

auzw.com “建设水坝调整航道来不及,我们只能炸掉那些险滩中的部分礁石,争取从芒新段到班孟段一路通航。”李衡也早对湄公河航运做了简单的调查,“南塔通过南塔河进入湄公河转运就可以,不过,从班孟到万象一段,属于边界,即便我们疏通了河道,也没法保证安全通行。”

“先疏通,边界安全很快我们就会解决。水运只要畅通了,哪怕只通行十几吨的小船,也能沟通南北,提供大便利。”赵易心中更青睐水运,消耗少运载量大,若是疏通好了能让百吨的货船来往,就已经是一条黄金通道了。

“需要的炸-药数量可能很大,我们提供不了那么多的数量。需要从国内买,或者加大生产量。”李衡摆出其中的难题道,“还有人员,在水中作业,可得需要专业人员。”

“炸药我们需要加大生产量,利于以后的军工产量提升。至于水下作业人员,找老叶,老叶对潜水在行,我们也需要挑选人员,组建一支蛙人队伍了。”赵易的这番话让未来鼎鼎大名的蛟龙特种兵成立了。

“要修建公路,还得需要炸-药,水泥不足,砂石却需要足够,否则雨季多雨天气,什么路都是一路泥泞。还得需要架桥,石桥也好,木桥也好,一路沟沟坎坎,要过大小河流,耗资都少不了。”李衡提起公路也是一大堆难题,“我大致算了算,我们尽量走后世的线路,连接南塔、琅勃拉邦、万象的公路,需要七百公里。人力不足,又没有工程机械,造价提高,初步预算每公里需要5000大洋,这还是借助了原有大路的部分路基。”

350万大洋,先锋军掏得起,关键是人员的不足。当初滇缅公路可是发动了20万民众来修路,那路面上的弹石可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点点的敲碎的。

另外赵易的公路计划可不止这一条公路,至少还需要一条连接南塔和会晒,甚至到清莱的通道。连接川圹地区的道路也得提前修了,还有靠近越南的桑怒省,没有水运连接,只能依靠公路运输。

“加大移民力度,就算不打算移民的,我们也可以吸纳国内劳工,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能扩大我们的影响。总有人喜欢我们这里,会留下来的。”赵易决定放大移民数量,有了人才会有一切,“还得需要充分利用机械的力量,没有油料,那就用煤炭,用蒸汽机。国内老旧机器不少,可以充分利用一下。”

国内有足够的人手可以替代机器,降低成本,先锋军这里却需要机器来替代宝贵的人力资源。

“我有这个打算,矿场也得需要加大机械投入,烧煤炭的蒸汽机总比全靠人力效率高一些。”李衡应道,“我已经设计修改了一款大约18马力的锅驼机,烧煤也可以烧柴,能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林木资源。”

在战争一结束,新的战俘就已经开始修路了。一边维修原来的大路,一边勘探更合适的公路路线。

带头勘探的工程师林文英跟先锋军很有缘分。

前世李衡上学时曾经听说过他的事,虽然不是大牛,也是精英一类,死得有些惋惜。

在当初准备野人山之行前,李衡不由递过去了一封信函。当时远隔千山万水,他无力去改变,只能通过一封信扇动一下蝴蝶翅膀。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了在林文英出事的某县附近有个铁矿,改变一点他的行程。只要有改变就比原来情况强。谁知还真扇动了林文英原来的人生轨迹,虽然还是西北翻了车,但却没有死去,而只是残了一条胳膊而已。

修养了一年才缓过来的林文英,暂时没工作,被李衡请了过来,负责公路探勘。

和他一样,碰到先锋军后,很多人的人生轨迹都改变了。

余青松遇到的第二个熟人就是这样。

汤飞凡,据说华夏以前最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此时也被先锋军提供的充沛研究资金和设备齐全的研究机构所吸引,答应了和先锋军的合作。

“伍会长也在这里,我等可时常讨教。”汤飞凡提到的伍会长,余青松一听心中也是吃惊。

他明白指的是伍连德,这可是华夏医学界了不起的人物,当初东北的大鼠疫都被控制住,没让华夏遭受一战后的这一波流感灾难。

后世称,伍连德才是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我来此,是为了青霉素而来。”汤飞凡直接点名来意,现在青霉素已经不是秘密,“先锋军也在组织人员研究青霉素,据说已经有了菌种。”

“青霉素?”余青松虽然不熟悉医药和生物,却也听说过这种比黄金还贵重的神药,听说只有美国人有,没想到先锋军也有了。

“也不知道菌种行不行?”汤飞凡显然是等的时间长了,话才多了,“不过据说有个来自美国的留学生也会来这里,他应该知道的更多。他叫什么来着?哦,对了,他叫樊庆笙。”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