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6章 肥料和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虽然现在农村不是我们发展的重点,但农业问题却是决定我们生存的大事。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什么时候都不是小事,况且在工业基础还没有夯实前,经济作物是我们经济的主要支柱。”这一点赵易已经不止一次的强调过了。

无论是粮食还是橡胶,都不能只靠天生天养,肥料管理都得跟上,就连水利也不能只靠天吃饭。

东南亚地区雨水是不少,但却很集中,雨季往往成涝,旱季却往往雨水不足。

东南亚地区虽然已经是粮食丰产区,却也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先锋军兴修水利,不止为发电,也是了防灾止涝,灌溉农田。

肥料也是如此。

热带丛林看上去很繁茂,其实很脆弱。整个自然循环系统的养分大头都集中在地面以上的植物身上,积累下来的黑土腐殖层很少。

原土著不善精耕,烧荒成田,头两年还有草木灰和原来林木土壤中积累的养分供给农田营养。但雨季一来,缺少了森林的保护,大雨冲刷下,土地养分很快流失,耕地也就很快贫瘠,不再丰产,又加上不善管理,野草丛生,虫害蜂起,土地肥力耗尽,只能弃地,重新烧荒,破坏森林。

此时技术条件差,东南亚地区还是地多人少,有大片森林可以开垦。到了后世,东南亚人口激增,开垦破坏森林的规模日益扩大,对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恶性循环的后果已经显现,只是还不到临界点而已。

华人擅长精耕,先锋军头两年开垦的土地还不那么明显,但高温多雨的天气让淋溶作用更甚,雨水溶解了钾钠镁钙等可溶矿物质,也在逐渐让土地失去养分,对肥料的缺口也就越来越大,不得不提前筹谋。

华夏南方地区也常见东南亚那样的红壤和白壤,同样是含不易溶解的铁氧和铝氧成分多,但华夏先民用勤劳一代代精养,一样创造出了江南水乡和珠江生态农业的奇迹。

有大工业基石的支持,赵易也有信心再创一个农业奇迹。

“东南亚要发展好农业,首先要兴修水利。东南亚很多土地残留的富铁氧富铝氧基层容易胶结成块。多雨水的时候,很难渗透,容易形成涝灾,干旱时候又缺少地下水涵养,容易导致农作物缺水。”根据以前的一些经验,和从二战起就开始的农业调查报告,赵易把兴修水利放在了发展农业的第一位。

华夏数千年前就有大禹兴水利抗天灾,统一各部落,才夯实了大夏的根基。东联国作为一个农业国,能调动全国物资和人力的水利工程将陆续展开,赵易怎么重视水利都不为过。

“调整了水,才能谈梯田和塘基生态系统,才能留下和积累土地养分。同时调整了水,调顺了排水和灌溉,才能谈肥。东南亚这边土壤多偏酸性,缺磷、钾等微量元素,有机物容易损耗。沼气池的肥料是有益的补充。它这样的缓释有机肥不止能提供氮磷钾,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改造土壤。

另外沼气肥也应该和蚯蚓养殖配合起来,沼气肥可饲养蚯蚓,蚯蚓能喂鸡鸭,还能喂鱼,顺着这条线把村庄、农田、池塘都有效链接起来。”前世有过研究,赵易对这些都很熟悉了,

“农业方面,咱们也要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矿产资源。

比如火山灰,不仅可以造火山灰水泥,还是良好的土壤调节剂。碱性的火山灰不仅能中和那些酸性土壤,还能带来磷钾等元素,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天然肥料。

我们地盘上的化肥原料还算比较充足。

比如磷肥。

越南甘塘磷矿,毕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属于亚洲第一储量,法国人和日本人掠夺的那些并不伤根本,现在已经恢复生产了,暂时能供应国内需求。内陆云贵地区,有一些大型甚至特大磷矿,靠近边境的我们这边以后也可以加大勘探力度,说不定会有新发现。另外海岛上鸟粪石矿以及鸟粪和捕鱼业的鱼骨鳞片残渣等含磷多的有机肥料也要综合利用起来。

我们在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矿现在运到我们这里,主要供应欧洲,不过每年可以抽出3条万吨船从摩洛哥进口一部分磷矿石。

另外我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磷矿也已经正式开采,直接出售给美国人的利润可支撑每年运输5条船来往我们这边,而且是直接借助美国人的运输力量。

此外华夏磷矿也能进口一部分,只是华夏磷矿富矿少,贫矿多,不如留给华夏国内以后发展用。现在我们可利用的磷矿已经足够了。

auzw.com 氮氨肥料或许麻烦一些,需要重点倾斜向军工生产。但我们的钾肥却得天独厚,万象附近就有丰富的钾盐矿,还有呵叻盆地的富矿,都很容易开采。”

先锋军的化工产业规模并不大。尤其是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因为缺少原料,现在规模维持军工和工业基础所需都很吃力,根本没有太多能力供应向农业。三巨头提出进口石油的计划,不止是考虑汽车和电厂的燃料,还有扩大石油化工规模的打算。

不过,后世一直卡华夏农业脖子的钾肥,东联国却不缺。

后世老挝发现了大规模钾盐矿,只是交通不便,开采钾盐矿要麻烦一些,加上老挝工业基础弱,加工成本高,但现在万象还是东联国之都,周围交通比后世还要强一些,周边又是东联国两大工业基地之一,开采钾盐矿自然成本更低。还有呵叻盆地,那里的交通一直比较便利,富集矿又多,更容易开采。

赵易知道后世一个统计数据,老挝和泰国的钾盐资源至少超过100亿吨,远超过钾盐不足的华夏。

经济开采储量现在还在勘探中,不过不妨碍现在的生产。仅仅这两处的产量现在就已经超过了5万吨。目前东联国农业对化肥的依赖性还较弱,消费很少,这点产量已经足够,还能满足工业用钾的一些化工需求。

“钾盐现在倒是不缺。不过这食盐我们现在缺口就有些大了,内陆盐矿确实得早做准备。”李衡点了点头,话题却歪楼了。

“食盐?”这一点赵易却是不知。

先锋军起家时还曾经利用老挝地区的盐矿熬盐,所产的盐还曾出售向华夏等地,现在竟然缺盐了?

“你也知道,我们现在的食盐主要以海盐为主,在开辟了几处海边盐场后,食盐是不缺的。只是在这个旱季的时候,受到了战争影响,我们沿海的盐场大规模减产。本来也能支撑,但现在盐化工的规模上来了,盐原料自然就紧张了,连食盐都受到了影响和波及。”李衡苦笑一声解释道。

赵易一时恍然。

东南亚这边的气候制约的盐场的分布,虽然海岸线漫长,但是降雨多的气候不利于晒盐,尤其是赶上雨季,盐场基本就停工了。

盐场所产的盐主要集中在旱季。

为了加大海盐产量,先锋军还特地扩大了盐场规模和数量,年产10万吨以上的大型盐场就扩大到了7家。

食盐需求一般是对应着人口。东联国国内和出口周边的需求也就一亿多人左右,仅仅这7座大型盐场,一年就算只70万吨盐都绰绰有余,产量减半都能供应国内日常需求。

但之前旱季正处在战争时期,英法海军封锁海岸线,甚至炮击沿海城镇,为了安全,很多盐场都停工了。停战之时,雨季也来了。

“全国包括内陆盐场,盐产量达到了28万吨,去年库存还有11万吨。我当时觉得差不多够了,却有些疏忽大意了。”李衡惭愧道,“本来按照健康的算法,一年一个人吃2公斤就够了,但这个时代人真出大力,气候炎热出汗多,需要盐分也就多。对食盐的需求不能按照后世的那些小白领的健康标准来,不自觉的食盐需求就大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食盐产量也能支撑。但战争让民间恐慌,开始储存食盐,这使得食盐分配有些不均匀。而这个时候,食盐走私却没有减少。

往年我们都在食盐出口,今年由于受到华夏战乱的影响,内陆食盐价格更是攀高。虽然我们控制了出口,但各地走私猖獗,致使食盐出口量剧增,这已经影响了国内食盐的供应。若不是盐化工并不需要太精致的食盐,恐怕这个缺口更大。”

赵易也觉得自己有些疏忽大意了。

先锋军的食盐也施行了专卖制度,这不仅能保障一个稳定的税收,还能便于掌控。

三巨头只是把盐的价格降了下来,加上建设各地交通,这大大抑制了国内的食盐走私。但对于对外的盐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也借助这些通道方便和国内沟通交流。

这时候的食盐走私本来是利于苦于高价盐的内陆居民,也能给先锋军带来收入的一件双赢的事,但在先锋军食盐不足的情况下,却差点成了祸害。

“最近两三年内还得需要这些走私通道,不能断。不过为了以后能顺利收回和现在的食盐危机,也该整顿一下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